

上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深圳市住房建设局联合发布《关于稳妥推进〈住宅项目规范〉实施的通知》网络股票配资平台,其中明确规定:
建筑高度超过80米的住宅项目,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程序,在土地供应和消防审查环节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
这意味着,未来深圳的住宅建设将受到严格限制,那些曾不断突破天际的住宅建筑,被套上了一个“紧箍咒”。
今年3月,住建部发布的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国家标准已提出:“高层Ⅱ类住宅(18-26层)的建筑高度控制最大值限定为80米,容积率控制在2.4至2.8之间”。
而深圳此次的新规,更加突出了消防安全的考量,明确高度超过80米的住宅项目必须在土地供应和消防审查环节征求消防救援机构意见,以确保与深圳实际的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在限高令出台前,深圳对高层住宅的迷恋源于一个残酷现实:土地稀缺与人口暴涨的矛盾。
深圳土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却容纳了约2100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800人,是上海的2.26倍、广州的3.5倍、北京的6.6倍。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显示,到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1900万以内,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约2300万。
即使如此,人口压力依然巨大。面对有限土地和无限人口流入,向高空发展成为深圳无奈却又必然的选择。
深圳与高层建筑的缘分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建成的国贸大厦以160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中华第一高楼”,“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由此传颂。
在限高令出台前,深圳的住宅建筑曾一次次挑战天空的极限。
京基璟悦府以77层的高度耸立于深圳湾,更像是一座竖向的“混凝土森林”;京基天宸府以75层紧随其后,两栋楼并肩而立,仿佛在无声诠释着“高度内卷”。
深业世纪山谷以69层的高度“低调”融入天际线;而最具想象力的要数绿景白石洲,规划中的74层超高层住宅群,似乎决心将“往高处住”进行到底。
然而,向天空扩张的代价是巨大的。
超高层住宅存在先天缺陷:得房率低、车位紧张、梯户比高。此外,消防隐患更是如悬顶之剑。
2024年12月,南山区一超高层小区发生火灾,消防救援人员出动了101米超高层消防车、登高云梯,但仍造成1人死亡。
深圳湾最火热的地块上最近有一个正在崛起的项目——深圳湾澐玺。
项目于去年12月由华润+中海联合体历经295轮激烈举牌,以185.12亿元总价斩获,地块溢价率46.3%,楼面价高达70388元/㎡。
这一总价刷新了深圳涉宅地块成交总价纪录,成为去年深圳当之无愧的“地王”。
地块规划由五座150-250米的塔楼组成,其中1栋公寓250米,4栋住宅分别为150米、200米、200米、240米。
项目首推的北地块1、2栋,4-38层为一层4户,只有40层以上才改善为一层3户,目前透露的折后均价在每平方米15万至22万元之间。
推广文案中将深圳湾澐玺称为——“深圳湾最后的超高层豪宅”。
大嘴一直对超高层住宅嗤之以鼻。大嘴认为真正的豪宅不是离天空更近,而是离尘嚣更远;不是俯瞰众生,而是安顿自我;不是财富的炫耀,而是生活的尊严。
真正的豪宅,从来不需要用高度来证明自己。
以深圳湾澐玺所代表的超高层豪宅模式,隐藏着诸多先天缺陷。
首先,高密度成为首要问题。容积率高达7.59,5栋超高层塔楼规划约601套住宅,加上7万㎡商务公寓,整体居住密度惊人。
其次,消防救援能力不足是超高层住宅的致命隐患。国内消防云梯普遍只能到50米,极少数城市才配备百米级云梯。这意味着超高层一旦发生火灾,外部救援将面临巨大困难。
再次,超高层住宅随建筑年龄增长,外立面维护、电梯更换、管道维修等成本将日益高昂,这些最终都将转化为业主的持有成本,成为不断膨胀的“负资产”。
短期环境方面,深圳后海总部基地现阶段工地密集,噪音与粉尘污染不可避免。
流动性方面,深圳2000万以上豪宅去化周期已达18个月,澐玺主力户型总价均在2000万以上,后期流动性可想而知。
而随着80米“限高令”的落地,未来深圳住宅市场将面临根本性转变。
未来的深圳新房可能会更贵、更小、推出节奏更慢,但每一栋建筑,都将在更安全、舒适、合理的标准下诞生。
深圳住宅的“高度竞赛”已然落幕,那些已建成或获批的摩天住宅,将成为这座城市最后的高空遗产。
走在今天的深圳街头,仰望那些耸入云端的住宅塔楼,我们不得不感叹:以后确实不可能再有这么高的“豪宅”了。
深圳湾澐玺自称“最后的超高层豪宅”,听起来有点悲壮,说起来又好像是绝世孤品。
在大嘴看来,当“限高令”为摩天住宅画上休止符,这批顶着“绝版”光环的楼盘,与其说是藏品,孤品,不如说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那些花费几千万买下的,不是“湾景尊邸”,而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最后一批“高空遗产”——既逃不过老去的宿命,也躲不过政策的清醒。
当高度成为唯一的卖点,豪宅也就成了皇帝的新装。
限高令不是限制,而是回归;不是倒退,而是进步。那些还在为“住得高”买单的人,或许从未意识到: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天空,而是土地;不是视野,而是生活。
所以,别被“最后”二字迷惑。那不是荣誉,是预警;不是机遇,是终局。
若干年后,当这批“绝版超高层”沦为城市更新的难题、消防演练的重点、维修基金的黑洞。
今天的业主,或许就成了那一批被时代与资本共同选中的最后一批韭菜。
财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