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伍子胥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前方是一条大江,后方则是追赶而来的楚国士兵。就在这时,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在江面上捕鱼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恰好路过。
伍子胥请求渔夫将他渡过江,作为回报,他送给渔夫一把宝剑。然而,渔夫接过宝剑后,却选择自刎而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前有大江,后有追兵
当时,伍子胥的家族遭到了楚国王室的迫害,他的家族几乎被满门抄斩,幸亏他自己逃了出来。为了避祸,他决定前往吴国,希望能在那里积蓄力量,以便日后复仇。
然而,在他逃亡途中,楚平王得知了伍子胥的行踪,便派兵追杀他。伍子胥因此陷入了极度的恐慌,昼夜奔逃。
展开剩余80%有一天,他已经连续走了一个晚上,天刚亮时,他突然发现前方居然横亘着一条大江。如果是平常,他可以停下来等待渡船,然后付钱让船家带他过江。但此时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楚国军队,稍有迟缓,伍子胥就会被抓住,甚至可能死于非命。眼看时刻临近生死关头,伍子胥发现江面上竟然有一位渔夫正在捕鱼。
这就像是落水的人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绳索。伍子胥立即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呼喊渔夫。虽然江面辽阔,但他的声音还是传到了渔夫耳中。渔夫看到有人需要过江,便将小舟划向伍子胥所在的地方。
船还没停稳,伍子胥便跳上了船,急切地催促渔夫赶紧划船过江。过江后,渔夫邀请伍子胥一起吃饭,伍子胥看着江对面的楚军暂时赶不上来,便答应了渔夫的邀请。
在吃饭时,伍子胥渐渐放松,酒过三巡,他开始不自觉地透露起自己的身份和背景。
惨遭陷害
原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老师。有一次,太子建与楚平王的宠臣费无忌发生了冲突。费无忌担心太子建继位后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于是想方设法陷害太子建。由于费无忌的阴谋,太子建被迫流亡,伍奢一家也因此遭受了牵连。
费无忌为了除去后患,向楚平王建议利用伍奢为诱饵,引诱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来都城杀掉。这两兄弟都十分聪明,轻而易举地察觉到楚王的阴谋,伍子胥便提议和哥哥一起逃亡,日后再寻找机会复仇。然而,伍尚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如果不去救父亲就不孝,会遭到天下人唾弃,于是他决定前往都城,而让弟弟伍子胥逃跑。
结果,伍尚一到都城,就被楚平王杀害,伍奢也在同一天被处死,而伍子胥则被迫逃亡。
就在他焦急万分时,听说太子建正在宋国,于是他决定跟随太子建前往宋国,之后又辗转到了郑国。在郑国时,太子建需要支持以恢复楚国,因此,他与晋国的大夫联合谋划推翻郑国。可是,计划尚未付诸实践,郑国国君就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太子建被杀。太子建死后,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逃离郑国。
最终,伍子胥决定逃亡吴国,而途经楚国时,身份暴露,楚平王派兵追捕,这便是后来的故事。
渔夫自刎
伍子胥与渔夫的这顿饭吃得十分愉快,但追兵依然在后,伍子胥知道自己不能久留,便决定继续上路。然而,正当他离开时,冷风一吹,伍子胥突然意识到,如果渔夫将自己的行踪透露给楚军,那么自己即使逃得再快,也无法逃脱楚国军队的追捕,迟早会被抓住并杀害。
伍子胥因此决定回去,当他回到渔夫面前时,从腰间取下自己珍贵的龙泉剑,准备送给渔夫作为感谢。这把剑是春秋时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价值不菲。
渔夫看着伍子胥递过来的宝剑,深知其中的含义。他接过宝剑,叹息一声,说道:“我救你是因为你是忠良之后,受到奸人陷害。如果你连我都不信任,那我只能用这把剑证明我的清白了。”说罢,他毫不犹豫地拔出宝剑,迅速割向自己的脖颈。伍子胥想要阻止,但已经来不及了,渔夫便自刎而死。
伍子胥看着渔夫的死,心中充满了悔恨,但由于追兵在后,他只能草草埋葬了渔夫,继续逃亡。
最终,伍子胥成功到了吴国,并且成为吴国的相国。他带领吴军攻破了楚国,而楚平王早已死去。伍子胥随即命人挖出楚平王的尸骨,亲自用鞭子抽打楚王的尸体整整七十二鞭,之后痛哭流涕。这时,伍子胥的大仇终于得以报复。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名誉比生命更加重要。四大刺客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报答恩人的恩情。渔夫虽然没有伍子胥和费无忌那样显赫的身份,但他同样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誉。当伍子胥怀疑他如何选择股票技巧,并且送剑给他时,渔夫的选择不是收下宝剑,去利用这个机会与楚军两面受益,而是选择自刎,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他会保守伍子胥的秘密,捍卫自己的名誉和尊严。
发布于:天津市财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